《永乐大典》成书于明永乐六年,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,《不列颠百科全书》称其为“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”,共计22937卷(含目录与凡例60卷)11095册,约3.7亿字,收先秦至明初的各类典籍七八千种,被称为典籍渊薮、佚书宝库。《永乐大典》为皇家藏书,开本阔大,高50.4厘米,宽30厘米,;板框尺寸高35.3厘米,宽23.6厘米,极具皇家富贵气息。《永乐大典》全书22937卷(含目录与凡例60卷)分装11095册。现共有437册《永乐大典》存世,包括嘉靖副本、仿抄本、传抄本和照片,其中嘉靖副本411册。残本中缺叶情况较多,另有少量残叶存世。
永乐元年,明成祖朱棣命令解缙、胡广、胡俨、杨士奇等负责编纂一部大型类书,并交待了编纂宗旨。他说:“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书,篇帙浩穰,不易检阅。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,而统之以韵,庶几考索之便,如探囊取物尔。尝观《韵府》(《韵府群玉》)《回溪》(《回溪史韵》)二书,事虽有统而采摘不广,记载太略。尔等其如朕意: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修辑一书,毋厌浩繁。”
永乐二年,书成,名曰《文献大成》。解缙等召集147人,十一月编成一书后进呈,成祖览后赐名《文献大成》。
永乐三年,明成祖览《文献大成》后,认为“所纂尚多未备”,过于简单,不符合他的原意。于是在永乐三年再命姚广孝、郑赐、刘季篪、解缙等人重新修纂,并召集了朝臣文士、四方宿学老儒达2169人,分别担任编辑、校订、绘图、圈点等工作。
永乐五年,成祖审阅再编校后甚为满意,并亲自撰序,赞扬《永乐大典》“上自古初,迄于当世,旁搜博采,汇聚群书,著为奥典”,正式定名《永乐大典》。姚广孝呈《进永乐大典表》。全书22877卷,目录60卷,缮写成11095册,共约3.7亿字。
永乐六年,《永乐大典》纂修完成后贮藏在南京文渊阁东阁的下阁。永乐十九年明成祖命令从南京文渊阁运来北京,暂时收贮在左顺门的北廊下,直到正统六年才移入文楼。嘉靖三十六年贮藏在古今通集库。
嘉靖三十六年,皇宫中发生了一次大火,三殿被烧毁,文楼在三殿附近,嘉靖帝一夜下了三四道命令,由于抢救及时,《永乐大典》得以保全。
嘉靖四十一年,为防不测,嘉靖帝正式决定重录《永乐大典》,任命礼部侍郎高拱、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瞿景淳为总校官,中允兼翰林院编修张居正,翰林院修撰林燫、丁士善、徐时行,翰林院编修吕旻、王希烈、张四维、陶大临,检讨吴可行、马自强等担任。
隆庆元年,《永乐大典》重录工作完成,重录副本与永乐正本的格式装帧完全一致,副本贮藏在皇史宬,至清雍正年间移至翰林院。
乾隆三十七年,是年开四库全书馆时,要从《永乐大典》中裒辑佚书,对《永乐大典》进行了一次清查,发现已缺1000多册,合2422卷。
乾隆五十九年,清乾隆中期特别是乾隆帝设《四库全书》馆以来,一些官员想利用《永乐大典》钩辑佚文,趁机偷书,副本随之流失,至乾隆五十九年,副本已流失1154册。
咸丰十年,《永乐大典》开始大量散佚。
光绪元年,《永乐大典》流失严重,已不到5000册,是年重修翰林院衙门时,清点《永乐大典》已不到5000册。
光绪二十年,翁同龢曾入翰林院检查,《永乐大典》只存800册。
光绪二十六年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,经过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浩劫,《永乐大典》的残存本被分割散裂在世界各国的图书馆或私人手里,有的甚至出现在旧书店或拍卖行里,成为象征东方文化的陈列品或高价待沽的商品。
*以上内容摘选自识典古籍·永乐大典
《永乐大典》今存414册、789卷,均为嘉靖副本,正本今不可查。本站收集整理219册,供下载收藏阅读:永乐大典 – 明嘉靖隆庆间内府重写本 – 合集下载